今年9月1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,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,推动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。出版与科技的融合,不是新课题,是历史规律。在新技术时代,出版与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融合,是完成“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”这一任务的基础。实施出版流程再造,实现高效出版、精准出版已成为出版转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一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重塑出版流程。现在,人工智能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已初具雏形,《2018~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》指出,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多地被应用于数字内容生产、审校纠错、流量预测及管控、运营推荐及人机交互等方面。
人工智能在出版流程的渗透,提高了出版业的整体工作效率,推动了融合出版业态创新。对于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播产业的出版行业,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对数字内容的智能化理解、处理和操作,充分变革传统的出版流程与模式。出版流程再造的目标是使得出版单位具备一套先进、完善的数字化、融合化、智能化的生产管理流程,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。构建一个使出版产业链的信息流通更加通畅,解决图书信息重复制作,消除图书申报信息、出版信息、版权信息、产品信息、发行和市场信息孤岛等职能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体系,实现全产业链的信息共享。利用智能技术,从选题策划开始,优化出版流程各个环节的资源配置,调整内容、载体、传播渠道,从而提高传播效果、激发行业创新活力,已成为行业的大势所趋。
近年来,方正电子与北京印刷学院联合组建“智能审校联合实验室”,共同研发的“智能审校系统”,尝试将前沿技术与出版业务相结合,将人工智能融入编校流程,通过从“词汇集的检校、基于规则匹配及相似性算法的检校、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检校以及基于自然语言技术进行语义层的检校”等不同层级入手,对校对的基本流程进行了优化,使得校对工作的效率有了提升。
二是将顶层设计引入出版流程。传统出版流程化建设缺少顶层设计,呈现系统分散,各自为战的现象,不利于整合出版物信息资源,实现出版物信息“一次加工,全程共享”的要求。
为推动出版流程的智能化再造,建议出版单位以总部为中心建立一套管理系统,各出版单位从选题、编辑、加工、校对、印刷、发行等各个工作环节的紧密连接的信息系统,实现各业务、管理环节信息平滑、顺畅,信息充分共享,为各出版社提供数据支持和业务处理平台。通过将选题策划、审校纠错、排版印刷和营销发行推广等环节的有机结合,加速实现出版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。
目前,国内部分出版集团,例如广东出版集团、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、安徽出版集团等,已开始尝试从顶层设计再造出版流程。在未进行整体信息化规划前,各单位的信息系统独立引进,缺乏集团层面的统一规划。集团与各单位间无法进行业务数据的交换,集团不能及时掌握各单位业务信息和财务统计数据。 各业务单位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互相交换,日常信息管理中,不仅存在大量重复录入、数据复用率低等现象,而且数据可靠性极低。引进专业的出版管理系统后,对各出版单位业务流程进行重构,并与集团办公系统进行对接。在打通系统之间壁垒,各系统数据统一、规范、准确后,引进商业智能分析系统,实现大数据分析与决策。
三是以互联网思维打造出版流程。打通策、采、编、印、发全流程数字化编辑平台,将内容产品、设计理念、业务流程、营销模式等与数字流通体系进行融合,针对用户数据分析,生成用户画像,开发线上、线下结合的多元化“内容 服务”,创造附加价值并实现精准投送,延长出版产业链。通过出版流程再造、内容资源开发和营销模式创新推进出版的“全流程数字化”转型升级,形成由内容提供者、技术提供者和用户构成的可循环的闭环产业链,为出版单位提供相应的运营服务和支持,从而创新出版资源传播模式,构建新的数字化出版资源传播体系,逐步形成人机交互出版模式,大大提升生产效率,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出版运营生态。
2019年,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项目中,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、黑龙江东北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的多维边疆知识服务产品数据库、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的《大中华寻宝记》融合出版项目等有声读物、游戏、动漫、影视、音乐和增值服务,都让我们看见了出版人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转型升级付出的努力。